番外02【镜子】(感谢盟主楓丶潇潇的厚赏) (第1/2页)
初秋时节,艳阳高照。
西北某处田间地头,农夫们正在辛勤劳作。
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轻摆,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麦杆,和农人们满是汗水却又带着笑意的脸庞交相辉映。
这片土地是泾河上游不太多见的平原,素有西北粮仓的美誉,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占当地人丁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只拥有极少数的田地。他们极为辛劳地在肥沃的土地上耕作,收获的粮食却属于那些乡绅豪强,往往累死累活一年下来,一家人的口粮都没有着落。
更不必说还有名目繁多层出不穷的摊派和徭役,再加上景廉人时不时要抓壮丁承担各种艰难的活计,百姓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连惨不忍睹都不足以形容。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里,天公再作美、收成再丰厚又和普通百姓有何关系?
一直到五年前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随着当今天子率军赶走景廉人,收复丢失二十年的江北故土,继而推行各种济民仁政,百姓们才有了一丝生活会更好的希望,至少他们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官府也在尽力帮助他们度过最初的难关。
一晃便是五年多过去,当今天子攻灭北方的景国和代国,彻底一统天下,又顺理成章地受禅登基,建立大秦王朝。
按照常理而言,这种风云变幻的大事和百姓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他们依然在听闻之后欢呼雀跃,因为这就意味着朝廷的政策不会变化,那位英明神武的天子一定会继续体恤他们这些普通人。
事实亦是如此,今上登基虽然才大半年时间,便有好几道富民国策相继颁布昭告天下,连东庆府临川县杜家村的村民们都从官差那里了解得一清二楚。
时局一片向好,谁还不会努力劳作?谁还会叫苦埋怨?
正午时分,一辆普普通通的马车出现在村外的土路上,除了驾车的车夫,旁边还有两名骑士跟随。
马车缓缓停下,一位衣着简朴的老者走下来,他站在路旁望着田地里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午休的农人,静静地看了一会。
村民们自然也瞧见了这个陌生的外乡人,从对方和那几位随从的气度判断就知道不是普通人,但村民们并未显得大惊小怪,只是略看了几眼就继续有说有笑地忙碌着自己的事情。
距离土路最近的一片麦田里,一位身穿短打衣裳、脚下踩着一双葛布鞋的老村民提着自己的农具,笑呵呵地走到土路上,对那位陌生的老者说道:“贵人莫非是要问路?”
老者端详着这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村民,见其脸上沟壑丛生,但身子骨颇为硬朗,眉眼之间没有丝毫沉郁之气,遂温言道:“多谢老丈,余非问路而停,只是路过而已。”
村民便是杜旺,今年已经五十六岁,虽说和以前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因为四年前那次奇遇,他已成为这一带不大不小的名人,莫说杜家村的里正杜获,便是临川县的知县对他都颇为礼敬。
杜旺秉性老实厚道,并未因此招惹是非,依旧安安分分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凭借一手好农活打理属于他自己的四亩良田。
若说唯一的变化,大抵就是他胆气壮了一些,遇到过往的生人也敢主动打个招呼。
他抬头看了一眼正午的烈日,对面前的老者说道:“这会日头毒着呢,贵人要是不嫌弃,去老汉家里坐一坐喝口水吃点东西,等晚一些再赶路。”
老者微笑道:“那便叨扰了。”
一行人前往就在一里多地外的杜家村。
路过的村民和善地打着招呼,但也没有太过在意这几位陌生人,他们自然不知道杜旺身边那位衣着简朴的老者,曾经是朝堂之上领袖百官的重臣,前齐左相薛南亭。
入村之后,薛南亭细心地观察着村内的环境。
就像他这一路走来所见的大部分村落,杜家村同样只有一条主路,虽是土路却修得很平整,而且路上比较干净,几乎看不见牲畜粪便。
杜旺似乎知道薛南亭在想什么,爽利地笑道:“这是县太爷派官差来说了很多次的结果,说是牲畜们随地拉屎撒尿容易让人生病,要我们尽量把牲畜圈养起来,不能让它们随便乱跑。”
薛南亭虽然不精医术,可他的亲叔叔是当世名医,而且他知道新政中这一部分的政策本就得到薛怀义的首肯,因此点头道:“这个确实很有用。”
“不单是这样。”
杜旺感慨道:“还要我们多烧热水喝,说是喝冷水也容易得病,要不是现在朝廷收的赋税比以前少,谁家舍得天天拿柴火烧热水?再有就是洗澡勤快些,还好现在天气热,拿凉水冲一冲也没事。”
薛南亭不由得陷入沉默。
他一生沉浮宦海,又当了不少年的宰执,十分清楚何谓官场规矩,朝廷制定的政策再好,下面府县的官员未必会老老实实地执行。
然而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他走访各地,即便发现一些官员仍然存在尸位素餐的现象,大体上却是欣欣向荣的局势,由此可见新政中的考成法和养廉法都在发挥作用,陆沉亲自构建的监察体系更是居功至伟。
他明白要做到这一点究竟有多不容易。
闲谈之间来到杜旺家,薛南亭一眼便看出这是新盖的三间土屋,外面的院子和小厨房也重新拾掇过。
“光靠老汉伺候庄稼可没银子盖新房,这是老汉的孙女有出息,在县城那边一家商号的织坊做事,前两年虽然只是学徒但也有工钱,后两年正式成了织工,工钱涨了不少。这孩子特别孝顺,赚了钱第一件事就是要给老汉盖房子。”
杜旺一股脑儿抖露出来,脸上的骄傲和自豪不加掩饰。
他热情地请薛南亭和三名随从坐下,如今家里的装饰依旧很简单,但是终究有桌子有凳子。
薛南亭亦微笑道:“老丈好福气。”
“不是老汉有福气,是当今皇上好,朝廷也好。”
杜旺一点都不含糊,他给众人倒来茶水,普普通通的粗瓷碗里飘着几根普普通通的茶叶,虽说很是简陋,至少是热水热茶。
薛南亭何曾用过这样粗糙的茶具、喝过这样劣质的茶水,但他没有丝毫嫌弃,端起来饮了一大口。
杜旺见状脸上的笑容愈发明亮,坐在薛南亭对面说道:“不瞒贵人,要不是有当今皇上救苦救难,老汉恐怕早就活不下去了。”
他随即便将自己大半辈子的经历简略说了一遍,听得众人心情异常沉重。
薛南亭环顾屋内,满怀敬意地问道:“现在有了很大的不同?”
“是啊。”
杜旺将碗中粗茶一饮而尽,然后讲述起这几年的变化。
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只是一个开始,起初没人能断定未来的生活会变好,也许过不了多久便会出现很多类似徐家那样的豪强,想方设法从百姓们手中夺走他们的土地。
但是这一次官府确实变得不一样。
从一开始严格按照户等制施行不同档次的赋税征收,到各地兴修水利和灌溉设施,再到官府帮助百姓改进农具和耕种方法,从而可以缓慢提升粮食的产量,虽然百姓们还未达到每天都可以放开肚皮吃饭的程度,至少比以前三天两头饿肚子的状况要好一些。
薛南亭沉吟道:“按照老丈的说法,现在是什么都好,再也不曾出现以前的坏事?”
“倒也没有那么好。”
杜旺下意识朝门外看了一眼,然后压低声音道:“前年县里有人想要加税,说是县衙开支太大,结果不出两个月,那个提议的刘县丞就被抓去府城的大牢关起来了。后来府衙贴出告示,将那个刘县丞贪赃枉法的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薛南亭饶有兴致地问道:“是府衙的官儿发现这件事的吗?”
“老汉不是很清楚。”
杜旺摇摇头,继而道:“不过这些年每过几个月能看到生人出现,有来自京城的官儿,也有府衙的官儿,他们会深入田间地头,跟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聊各种事儿,比如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官差们有没有乱来,县太爷做得怎么样等等,那个刘县丞的问题好像就是这样捅出来的。”
他看着若有所思的薛南亭,赔笑道:“要不是贵人不年轻,老汉还以为您也是朝廷派来的监察御史呢。”
说到这儿,薛南亭已经明白杜旺为何敢一五一十详细道来,以前肯定有过各级御史来这里寻访民情,而且不是走马观花,是能够切实地帮百姓解决问题,所以像杜旺这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对官府已经产生极为难得的信任。
这一刻曾为宰执的薛南亭大为动容。
他继续陪杜旺聊了一阵,最后让随从用自带的食材下厨,和杜旺吃了一顿便饭,又留下十两银子表示感谢,随即继续启程往西。
四天后,这辆马车终于进入东庆府城。
薛南亭在城内逛了三天,然后才让亲随去府衙通传一声。
等到东庆知府薛若谷亲自出来迎接的时候,薛南亭险些没有认出自己的长子。
和四年前相比,时年三十六岁的薛若谷竟然像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男人,不复当年的谦谦君子模样。
他皮肤粗糙眼眶微凹,身上的官服洗得发白,看起来颇为落拓,唯一让薛南亭感到欣慰的地方在于精气神还不错,眼神不似曾经的温润平和,多了几分锐利之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